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蘇格拉底的生與死:走入個人內在的起點


我自己在生活方面,是較偏向梭羅、愛默生的超驗主義的主張。

所以從很久以前,學生時代開始,我就比較多都是關心自己的 自足感

所以我曾經花過一些時間,去研究這種 不在乎他人,過好自己生活 的相關哲學內容。

在了解過程中,蘇格拉底的出現是一個在西方哲學史上很重要的轉捩點。



荷馬式的道德,與雅典式的民主

所謂荷馬式的道德,在當代類似於英雄主義。

意思是指當民眾掌握荷馬史詩中的故事之後,開始思考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例如當面對需要冒險犯難的時刻,就必須英勇站出來。

為了榮譽、名聲、光榮等,需要勇敢犧牲自己。

也就是說,為了榮譽、名聲等的外在肯定,努力去做的事情就是「」的。

這種道德觀念,很成功與希臘當時的宗教、政治需求融合在一起。




 從西元前 10 世紀到前 5 世紀,就進入雅典的黃金時代。

這個世紀正式出現「民主」這個詞,但是是建立在奴隸制度之上。

這時候雅典只有 10% 的人擁有公民權,而有 40% 的人是奴隸。

其他的小老百姓,主要可以透過「購買公民權」的方式,成為雅典的主人。

所以荷馬式的道德,結合了公民權的嚮往,造就希臘人追逐財富的社會。

在這樣的社會中,群體是必不可少,群體存在商業才存在、政治才存在。



蘇格拉底的出現

蘇格拉底的出現無疑是對這樣的群體生活一個破壞。

一個被全體社會敬重的智者,居然以落魄、不體面的生活為傲。

蘇格拉底曾說:「我最有價值的東西是閒暇,需求最少越接近神的境界。

但是這樣代表蘇格拉底就要隱居嗎?也沒有。

在蘇格拉底的學生,也就是柏拉圖的對話錄中寫過一段蘇格拉底的話:

田野與樹木不能教我什麼,只有街道上的生活可以。

所以雖然蘇格拉底很落魄、很不拜金,但是仍然是積極與人群入世。

 他的積極入世,並且所展現的智慧,在哲學上建立了很大的貢獻。



但除了那些哲學理論上的貢獻外,他指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生活之道。

也就是他認為:

人的行為應該以實踐自己的良知為目標,而不是以得到別人肯定為目標。 

這就讓希臘人很尷尬啦,一個大家都敬重的智者,居然提出相反的生活方式。

當時的希臘社會建立在荷馬式道德,以及雅典式的民主上面。

這不是擺明打臉嗎?我們連公民權都可以用「買」的耶!


蘇格拉底之死 (The Death of Socrates)


 蘇格拉底之死的意義

我們都知道,蘇格拉底最後是被莫須有的罪名而死。

中間過程中,他的弟子克李圖曾經嘗試要救他出來,有過一段對話。

克里圖說,社會上一定不相信蘇格拉底的死是他自願,一定是他的弟子沒能力救他出來。

蘇格拉底就說:

親愛的克李圖,我們又何必在意大多數人是怎麼想的呢?

 那些可以向其解釋的朋友,那些會體諒我們難處的人,自然會相信你說的事實。

然後蘇格拉底就喝下毒藥而死。

這一段充分說明了,蘇格拉底的強調的【自足感】 是什麼。

因為弟子克李圖最後其實是為了不想被希臘社會嘲笑救不出自己老師,才過來。

而他的老師最終用他的生命示範,到底什麼才是真正不在乎別人。



我知道大家看完會覺得哪裡怪怪的,很正常。

因為這只是一個開始,是哲學漫漫長路中有人主張應該走入個人內在。

至於他為什麼這樣主張,這關係到他的哲學理論。

簡單來說,他認為一個人真正有價值的地方在於,他能選擇哪種價值來遵守。

也因此,這使得他如何「選擇與堅持」,比「得到外在肯定」顯得更為重要。

而這個選擇與堅持,就是一個走入內在的過程。

2 則留言:

  1. 看到故事就想講一下個人看法啊啊XD
    我覺得不管是想要外在榮譽的人,或是內在自足感的人都對,但前提是必須“自覺”
    自己明確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然後就做那個方向的事就舒服了,即使面對困難也會覺得值得(爽)
    活得不舒服應該就是因為連自己真的想要什麼都不知道,才會被外在觀給綁架,沒法真正做自己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沒錯!! 活出自己!! 我覺得有時候反而覺得能生在這個時代已經算很幸福了...
      大環境雖然不好, 但不至於會遇到很淒慘的情況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