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回憶高中閱讀盧梭〈論人類的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的震撼



前幾日我和一個長輩聊,我說我可能哪天還是會回去做 教育 的東西

具體做什麼我不知道,但 我覺得我這一生使命是做教育

長輩就問,那有什麼是你現在做然後有關的?我就說是「哲學教育

除了交易,我還有在做一些哲學教育的講材,算是我的興趣

就像是有些人興趣就是為了幫貓圖上字幕一樣:





這個長輩是矽谷昇陽電腦(他那個年代的Google)的研發副總(Engineering VP)

就迸出一句話:「所以你指的哲學,是邏輯思考那些東西嗎?」

錯了,這正是大多數人對哲學有誤解的地方,哲學是有溫度的





我的哲學入門轉捩點,是我在高中用 Sony K800i 手機讀小說誤打誤撞出來的

那時候很流行把小說壓到一個檔案,在手機裡面讀

有一天我也試著把一些想讀的東西,透過軟體壓成電子書放到手機裡面

其中有一本是盧梭的〈論人類的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



有一天我小說剛好讀完,我就打開這本書在手機上來讀

結果一讀下去,我的人生就陷下去了,這本書,文學性很強!

也就是盧梭的文筆很優美,就像是一個溫柔的人在你旁邊開始開啟一個話題

然後慢慢語氣加重、帶入情緒一樣,從人類歷史去考察不平等的起源

沒有過多複雜的哲學概念和詞彙,是一般人也能讀懂的內容




那時候我正在搭校車回家,結果我硬生生在手機上讀完到一個段落

還晚了幾站下車,下車之後回到家,我印象整個晚上我就讀完它了

隔天早上,我一直停留在那個震撼的感覺裡面

就覺得,盧梭講得很有道理啊...

你知道,那個感覺就像是你讀了一本伏筆埋超好的推理小說一樣!

從生命中深處,發自內心深處,去對一個思想和概念產生共鳴



因此,所謂的「文史哲不分家」是我內心的哲學主張

我認為哲學應該是要有生命、有溫度的,這就離不開說服、解釋

也就是文學的範疇,語言與詞彙的範疇

而歷史則是一片寶窟,我們可以在歷史中找到滿滿的洞察

然後透過有條理的、呼應時代前進的力量的思想的方式,去傳播開來



 

從那之後,我就開始翻找各式各樣的哲學書籍來讀

但因為當時的我沒有基本哲學概念,讀起來很痛苦

所以後來還是又回去讀文學相關的書

這也是我覺得想做哲學教材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發現幾乎所有人都躲不過「大哉問

一些終極命題,你終究會想要去嘗試回答,生命就是在回答一個問題 

有時候聚餐結束、閒聊結束,進入惆悵與感傷的時刻時

我們都會聽到朋友從內心發出的一些真誠的問題,而他們也沒有答案

例如:

「我這一生就這樣了嗎?」


「我顧家庭,放棄夢想是錯的嗎?」 

「我只會賺錢,有問題嗎?」

「我應該後悔嗎?」

「努力是有用的嗎?」


如果,他們能在更早的時刻不去迴避這些問題,擁有能力去面對

甚至跳過他、不被這些問題絆倒,我相信他們人生會過得更好

這也是我始終放不下哲學教育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