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面試詐騙

 
2019 年秋天,我接到老闆從瑞典打來的視訊通話,他請我準備一下,半小時之後要面試一位土耳其人。老闆沒有解釋太多,但我已經心領神會,金融業中並不少見,只要不是規劃好的事情,往往都是因為客戶或同行所託,不得不做的事。

這種突發事件並不少,身為管理資產規模只有五千多萬歐元的小公司技術長,很多時候其實沒有太多選擇空間。在日程安排上已經和老闆有十足默契,老闆的重要會議當天,通常工作也會安排得較為彈性。

土耳其人的履歷很快就到我的電子郵件信箱,是一位頂尖資訊人才,偶爾才能看到這樣的履歷:從小就熱愛數學、物理和化學、參加過很多資訊競賽活動、離鄉背井的到德國的一間大學就讀資訊工程、期間自修很多課程、接案工作並且有出色表現、在歐洲的大公司實習,人工智慧浪潮開始時,他就寫了許多人工智慧的演算法模組、參與許多資訊年會擔任講師、寫過多篇理論應用的學術論文、也經營自己部落格到有聲有色。

這樣的人真的很優秀,但老油條如我,已經清楚他此行的目的,這是假借面試的名義來賣東西的傢伙。面試的時候賣東西是沒辦法想像的事情,所以這背後體現出來的思考與行為方式是多麼荒謬。

視訊面試很快就開始,在一陣寒暄之後,我提出公司現在的可能職缺,並聊聊他目前對未來的職涯規劃。然而他卻開始談這幾個月來,接觸各個金融機構、基金公司的經驗,說自己有改變保守金融業的心願,所以不想被拘束於一個工作崗位。

他大膽提議一項合作,公司支付他一筆薪金,讓他使用 2019由人工智慧企業先鋒 Nvida 提出的一門技術:StyleGAN 為基礎,來設計賺錢的交易策略,我們基金公司就是買他的資訊技術。

我含蓄地想請他多解釋一點,所以他提議可以一邊模擬手頭上現有的交易策略,一邊和我解釋技術細節。他當場模擬如何調校與最佳化一種被稱為 GAN 的人工智慧交易策略,並且在一段時間進行交易,顯示出來豐厚的獲利。


這在我們行業中被稱做策略回測(Backtest),把一個交易邏輯應用在歷史資料上面,展現出賺錢的可能性,原則上這個做法並沒有太大問題,的確可以當作一個試探性的參考依據。

我個人是一位交易員,但也是公司的技術長,因此問他能否讓我大致看一下程式碼,於是他將程式碼交流平台 GitHub 上面的程式庫私人網址給我,並且反覆強調我可能不了解其中的技術,勸我不要勉強。

言語附和他的此時此刻,我也看到程式碼中作弊的地方,他其實把未來的價格資料放進去進行策略調校,如同上帝已經知道明天市場走勢一樣,行話叫做資料洩漏(Data Leakage)。我並不意外,因為Google 的人工智慧團隊在 2016 年也曾經公開發表過一篇文章預測美國股市,也犯了資料洩漏的錯誤。

不管怎樣,他展示的結果,通通都是設計好來騙人的。

往心裡一數,從 2015 到現在 2020 五年間,至少在歐洲遇到將近三十位這樣的人,用同樣的說法與做法來面試,我甚至懷疑這背後是不是有一個詐騙集團。當然,我也同樣認識真正優秀用人工智慧賺錢的美國同業,他們也曾和我遇到過相似的遭遇,以至於他們直接採取出作業的方式面試。

雖然已經對面試不抱任何期待,但我仍然盼望遇到第一個心態開放的人,於是引導這位土耳其人說我發現這個問題,請對方能不能現場更正程式,我們可以繼續討論。然而就和所有過去的面試者如出一轍,他開始懷疑我的能力,並催促我趕快做決定,否則待會還有其他合作要談。

面試結束而且結果可想而知,徹底讓我篤定這和往常一樣是敲詐的原因,是在之後數天我再返回去看他的網址內的程式庫,裡面我指出的錯誤已經修正,在 GitHub 上的修改紀錄都會留存,而他則是繼續與其他機構談合作。

雖然好像浪費了許多時間,但有時候我會和同事講個玩笑話,都不需要去調查什麼最新的資訊科技,這些技術就會自己登門拜訪,也是不錯。


靠著公司那張得以經營避險基金的特許證,讓我有幸能以技術長的身分在這八年來學習不少技術知識,但真正背後的根本問題,就是感覺到一股鍊金術席捲重來的危機,而這也是我寫此書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