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4日 星期四

西方自然科學的起源 (7) 準文藝復興:百科全書的起源

可先閱讀:
西方自然科學的起源 (5) 感官轉向:身體的神聖性

現在時間軸: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似乎看到了自然科學起源的一絲曙光,知識分子們轉向感官的綜合經驗,開始面對經驗世界,我們談到連神學家自己都出版了一冊《闡述百科》來關聯式、機械式的說明世間萬物,似乎「自然科學」就要出現了。

然而,在 12 世紀仍然有兩個很重要的先天偏見,造成了這股關注世間萬物的浪潮有了回退,這兩個偏見是:

1. 技術的不發達,轉向感官的探索與發現很有限

2. 相信人類曾經擁有整個自然界完整的知識

第一點不難理解,這是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沒有科學基礎就不容易有技術發展,沒有技術發展就不便於用感官觀察世界,永遠只能停留在人的尺度,學者專家認為這樣所得到的知識終究沒有太多幫助。 

第二點就比較奇妙了,為什麼西方中世紀的人,會相信人類曾經擁有整個自然界完整的知識呢?這一切都在是因為基督教。




成也耶穌、敗也耶穌

聖經中曾經紀載,人類原本是完美無缺的,但是因為墮落而變得越來越敗壞,所以學者專家內心都會偷偷有一種偏見:古代久遠的人應該有更完整的自然界知識

所以原本因為「耶穌復活成為人」這個特殊條件,讓整個西方世界轉向人們身上具備的感官經驗,但也因為「人的墮落與更加敗壞」造成學者專家相信古代人有更好的自然理解。

所以,從這邊你已經可以嗅到了一點文藝復興的味道了。

這時候攤在 12 世紀的專家眼前的兩條路:

1. 更加冒險大膽的探索世間萬物(x)

2. 回頭考究古代人對自然界的觀察(o)

毫無疑問,對於當時的人們,採取第二條路是更加穩當,也更加低成本、高報酬的行為,因為從古人對自然的觀察中著手,也更能說服人、更能服務於宗教與統治。這股 12 世紀的準文藝復興,直到 13 世紀的大阿爾伯特出版的《礦物之書》達到巔峰。

 

大阿爾伯特:給「古希臘」按個讚!



大阿爾伯特是一個神父,他負擔一個波蘭北部到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這一東歐範圍的地方行政事務,當時他所屬的教會分支有一個特殊規定,只允許「步行」作為交通方式。

所以大阿爾伯特,相對於其他學者專家來說,他有更多的機會能直接觀察大自然,然而正如我前面提到的,當時的人就算有新發現,他也傾向於是往古人的文獻中找對應,並給予適當的作補充。


 那大阿爾伯特能補充到誰的文獻中呢?難點來了。

基督教的經典讀物,相較於古希臘、古羅馬流傳下來的典籍,對於自然著墨較少,所以多數那個時代的學者專家,會把從世界上觀察到的自然發現,更多的是去找古希臘的文獻對照。

例如,亞里式多德曾經撰寫過一本寶石書,因此大阿爾伯特就在他的寶石書上擴充、評註,最後出版了一套他自己的《礦物之書》。

除此之外,大阿爾伯特還補充了亞里斯多德的《論動物》,對於其中裡面奇怪的捕鯨方式,大阿爾伯特自行補充了世界上第一個被記錄的捕鯨方式:用投石機捕鯨魚,並且註解說我們應該忽略古人,採用當代人的實際智慧。



由於亞里斯多德的對自然界的著作廣泛,所以大家建立在亞里斯多德上面的系統發現與補充也廣泛,所以大阿爾伯特與許多當時的英國人,就共同合撰了一本接近當代百科全書編排的書。

延伸思考

從這邊我們要發現,文藝復興比起我們理解到的「貴古賤今」更重要的面向,是在於對自然、對社會的更多描述,比起基督教的經典,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著作更能做為參考、基礎和立足點。

另外我們也要從這個故事中知道,當探索與嘗試是服務於宗教、服務於統治的時候,是服務於「能說服人、講起來有道理」的時候,就很難面對真正的實際需要冒險對待的課題。

我們不難在現代社會中觀察到這件事情,一堆人筆戰、一堆人作沒什麼貢獻的學術研究,這其實就和 13 世紀的人們面對到的抉擇一樣,如果你選擇 C/P 值更高的,順著世界潮流而走,就是做一堆垃圾然後把自己的社經地位頂上去,一生過爽爽,就只是拖慢世界前進而已...

或許最後一段我激進而武斷了一些,但請大家能明白我的真正含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